最近读雷军老师口述的《小米创业思考》,看到下面一段话,拿到这里,时不时提醒一下自己。

“我们几乎可以确信,在每一个技术世代,在产品设计方面,对应每一个品类、每一种需求,都存在一个最优解。如果你专注的领域中还没有发现公认的最优解,那么恭喜,你还有非常大的机会不断接近它,直到找到它,并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。”

看到这样的话,我那好像已经死掉的热血之心又有了微弱的搏动。毕业后的几年里,做优秀的产品、做优秀的工程师,已经慢慢不再成为我的追求,我仿佛只剩苟活。之所以变成这样,现在回过去分析,并非是我这个人发生了什么根本上的变化,而是生活、工作中长期缺少正反馈导致的。我总是感觉到,仿佛我费尽力气得到的东西,对于别人却是易如反掌。

意识到这些后,我开始主动寻求自我补偿,比如读成功人士的经验,做事将目标拆解,减少过度思考加速行动。思考是很重要的,但它并不总比行动重要。其实生活里最容易得到正反馈的方法是打游戏,适度玩一玩也挺好,但它只是短暂补偿了一些心理上的缺失,大概率无法推动人的前进。

开始创业后,尤其陌生的知识、超量的思考过脑后,感觉自己对世界认知中被忽视的部分,慢慢得到一些完善,对自己心态的把控能力也变强了。我现在应该慢慢开始确信,我也能在我的创业项目这个品类中,寻找到一个当下的最优解。即使对于这个行业来说,产品力或许不是最终决定因素。

随便一写,继续看书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