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说过要写一些读陈皓老师专栏《左耳听风》的感想,最近在挤地铁时感觉到玩手机非常浪费时间,终于开始读起来。我看各类文字都很慢,愿意仔细琢磨话里的意思,有时觉得理解不到位还要重新再读。花几天时间读了前十篇,从我的角度认为质量很高,其内容是从较高站位去考虑的,这对于成为新创业者的我来说很有价值。
如果回顾教过自己的老师,选出对自己有很大正面影响的,我总能很快想出几位。但过去十年在大小公司里做技术期间,我却无法想到有一位我认可的领导。无论是直属还是部门领导,无能让我敬佩,或者说是有人格魅力的。办公室也经常是弥漫在过度的向上管理氛围中,可以想到当人只是服务于其上面人的想法时,是不可能有魅力可言的。因此这些年下来我对“领导”和“Leader”这两个词已经有点抵触。尽管如此,读到陈皓老师的《如何成为一个大家愿意追随的Leader?》时,我并不惊讶于原来是有符合我价值观的领导者存在,因为我清楚我的经历太少,我遇到的人甚至无法覆盖这个世界万分之一的可能性,仅仅是没有真实出现在我这里而已。或者也可以说,因为懒惰、沉溺于舒适区,我放弃了主动去寻找他们。
如同文中所说,通过行政和职位上的威慑驱动员工,和员工愿意主动追随,后者需要很强的能力和人格魅力,能帮人解决问题和被人在精神上依赖。这种依赖意味着完全的信任,是非常难的,其程度也是相互沟通和暴露的深度。人都会避免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暴露出来,因为得到的大概率不是包容。就像有一道经典的面试题,“你认为你的缺点是什么?”,若真实地把能称得上是缺点的东西讲出来,多半是扣分而不是加分。可以看到网上有很多思路,都是拐弯抹角地回答,说点算不上缺点的缺点,还得保持严肃不抖机灵,非常拧巴。很幸运我面试时没有被问过这个问题,如果我是面试官,会认为一个人有自知是件好事,愿意说出缺点说明有过思考和反省,我只会在他的缺点和岗位有严重的冲突时扣分,但若他自己清楚这种影响,想挑战或者热爱要做的事,我就认为完全无问题。
关于信任,我本人有一条特殊的路径,能让我提升对一个人的信任。从大学开始到进入工作的前几年,我总有一种看法,感觉身边的人心智成熟度不够,那时还流行说“逼格”这个词,应该是“装逼的格调”的意思,即逼格低。我是如何判断的,主要是基于幽默感,如果一个人开玩笑讲的话特别符合我认为的“高级”,或者他自己不能创作,但和我的理解相同,我便会提升对他的认可程度。当然直到现在我也无法说清楚这种我认为的“高级”如何定义,但我可以肯定这来源于认知和价值观,不是随意形成的。经过长期对身边人的观察,很遗憾地发现有逼格的人凤毛麟角,甚至有一度我进入了一种极端,变得越来越自闭,因为我不想说废话,不想浪费时间在低心智、低逼格的东西上。以至于一些同事很久后和我熟悉了,都说出最初见我时的看法,认为我这个人很凶,不好相处。年轻时心高气傲,现在逐渐意识到,这些我所谓的高逼格,并不是世界的常态,还是要回归到现实。但我的评价标准没有降低,我对任何事物的评价,想达到优秀是比较难的,比如我极少给一部电影评出五星,因为在一堆的五星好评电影中,对其中拍得更好的那些是一种的否定。同样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,我常PUA自己,告诉自己你做的就这?还差得太远了。
我很认同陈皓老师对于下属想要跳槽这种事的看法和做法,下属会找到他征求意见,他也会分析利弊,帮助准备面试,这种胸怀不是经常能遇到的。尽管过去我没有遇到,现在开始创业后,我要成为我自己能认同的领导者。这种胸怀和人格是否适合在如今环境下带领团队,是否会因此导致完成不好最基本的职责,实话说我也没有想清楚,这是我需要慢慢实践的。从我准备带小团队的角度目前认为,保全每个员工最基本的收入是本分,当员工接受我们开出的待遇,愿意来到我这里工作,我可以基本认定,这是他对自己或背后家庭,维持生计所给出的基本支持,这是必须要保住的。在此基础之上,团队运营良好,那对老板和我而言自然有回报。
这几个月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,对我来说量大内容新。年龄增长后记忆力下降,必须依靠积累的认知去理解,在这痛苦沉迷又有点爽的探索过程中,前些天老板来和我谈话,告诉我要和他多交流和汇报。同时也担心我后面带领团队,会因为沟通问题影响了发展。做技术时间长了,多少都变得不爱说话,但切换到这个身份后,我认为不算障碍。曾经罗永浩老师也说过自己社恐,但他在公开场合的那些演讲,水平非常之高,你完全不会把他和社恐关联。切换到工作场景中后,这些问题容易克服。
带团队这个过程肯定是困难的,保持学习和沟通,我现在可以谨慎乐观。